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融资300万 70后地理控探索极致自然风光 8个月涨粉近20万

沃生科技(星球研究所) 2015年 可联系
地理知识自媒体
文化娱乐
融资进度
A轮
融资额度
未披露
融资时间
2018-05
投资方
人民网、飞马旅
创始人
耿华军,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狂热爱好者,曾有十年以上出版、互联网内容运营经验。
>
沃生科技(星球研究所) 2015年 可联系
地理知识自媒体
文化娱乐
融资进度
A轮
融资额度
未披露
融资时间
2018-05
投资方
人民网、飞马旅
创始人
耿华军,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狂热爱好者,曾有十年以上出版、互联网内容运营经验。
>

◆ 星球研究所《中国还有多少极致风光,你闻所未闻?》配图之一。摄影师:唐侨,雪山倒影狂热爱好者。

文| 铅笔道 记者 褚琳冰

导语

“地球上已经没有新高度供你挑战了,但前提是你能活着下山。下山的过程中,失足、缺氧、失温,任何一个小错误仍有可能把你永远留在珠峰。”

在《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一文中,作者按照不同的海拔高度写出景色、故事,配上高清照片,带着读者从山脚下出发,一路登顶,再下山回到北京。文章末尾,还加上了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人类身体极限和善恶本质的思考。

这是星球研究所在去年11月发布的文章,作者就是创始人、星球研究所“所长”耿华军。微信上显示的最高阅读量是10万+,后台显示为260万+,点赞量为11280。

星球研究所成立于去年9月,是一个面向地理爱好者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一句话介绍是“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文章话题涵盖天文、地理、人文等方面,以图文形式为主。

目前公众号总共发布文章50余篇,其中10篇阅读量达到10万+,粉丝量近20万人。

在自媒体层出不穷的环境下,星球研究所能否从地理角度开辟出一片天地?

注: 耿华军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做地理类的自媒体

星球研究所办公室坐落在天通苑某商住办公楼,“虽然不是宇宙中心,但能够远离闹市,安安静静写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创始人耿华军说。

他所说的写东西,是为自媒体星球研究所撰写地理主题的文章。

打开星球研究所公众号的文章,最近发布的一篇文章是5月25日的《印度怎么了》。这篇文章从文化切入,从地理角度分析印度的历史和现状。“印度的历史就是‘亡国史’,今天的印度与它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该文章阅读量6万多,点赞500多。文章下面的粉丝留言墙几乎和文章一样长,但耿所长表示,每篇文章只筛选三分之一的优质留言上墙。粉丝留言说:“这是我最喜欢的公众号[大哭]。”耿所长调皮回复:“我也是[大笑]”。

有粉丝还去度娘扒出所长耿华军的资料,贴在留言中,耿华军回复说:“地理不只是爱好,还是我的事业。能把事业和爱好结合在一起,我感到幸运。”

谈及文章受欢迎的原因,耿华军想了想说,“可能从地理的角度解读万物,角度比较新颖”。

“古代日本人的思想,基本上是来自自然。正如人们认为草木会说话一样,过去可以在林木中发现精灵。”

这是历史学家林屋辰三郎的一句话,被星球研究所在《什么是日本》一文中引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句话也适用于星球研究所——自然对人类社会有极强的塑造,而从地理的角度出发,观察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是星球研究所撰文的一大特点。

作为资深地理爱好者,他有“内容洁癖”,要求文字体现一定专业性,兼具可读性与美感。目前几乎所有文章都是按照一句一行的形式排版。

高质量的照片是另一个重点,每篇文章大概有20多张高清风景图。目前,星球研究所有100多位摄影师供图。这100多位摄影师中,有的摄影师已专门拍了30年的青藏高原,还有的摄影师专注于拍摄雪山、野生动物、航拍等等。

粉丝变员工

成立至今,单篇文章阅读量从几万到200多万不等,但这条路耿华军走得并非一帆风顺。

2002年,他从北大毕业后,曾在出版和互联网内容运营等领域工作多年。2015年,他第一次创业做一款健身App,有点虚荣地把办公地点选在了高大上的五道口,但由于过早引入付费等原因没能成功。他意识到创业是更深刻、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过程。

他停下来,思考自己究竟擅长什么。有两件事很明确:一是自己擅长写作,多年的工作都和写作相关。二是自己爱好地理和历史,对这两个领域颇有积累,尤其是从大学至今读《中国国家地理》,没读过的不超过10期。

于是,做自媒体的想法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在调查中他发现,优质的历史类自媒体已经有很多,但好的地理类自媒体几乎没有。一些公众号甚至对内容不负责任,例如“把图片中的山对应错了”。

思及此,他尝试从地理角度切入,从旅游类写起。但写旅游类难免涉及到写攻略,这不是他想要的方向。

他所撰写的专业性更强的地理类文章却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同。在没有推广渠道的情况下,他把文章推到自己的同学群、同事群里。早期单篇阅读量有几千,随着更文质量的提升,粉丝增速也加快。去年年底,粉丝量约为7万人,现在约为20万人。

截至目前,公众号已经为户外装备旅行机构、基因检测等商家做过多次广告。但耿华军有意识地控制广告频次,“一个月发8~10篇文章,发1~2篇广告”。他希望首先保证内容质量,再扩展盈利规模。

◆ 2013年2月,Kala-pather半山腰拍摄的珠峰日落。《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配图之一。摄影师:高承

目前团队有三个人。除了“所长”耿华军,还有两位90后,他们都是从粉丝变成员工的。

一位还在读大四的女生在几个月前被《论风景,黄河可以忽略不计吗?》一文吸引,从知乎账号追到微信公众号,看到星球研究所在招人,火速投简历,成为所里的第一位员工。

另外一位男生则是被《什么是日本》这篇文章征服,“没有再犹豫”,当下辞掉工作加入团队。在他桌上摆放着基本地理类书籍,“这边对内涵要求挺高的,如果对地理、历史研究不深就会比较吃力”,作为理科生,他正在从地理教材读起,恶补相关知识。

星球研究所曾在今年年初获得来自高樟资本的300万元天使轮融资。耿华军介绍,今年团队还会逐步扩大,包括引入更多科班出身的地理研究人员、摄影师。现在他看到这样的人才就会激动,通过各种方式一定要找到对方。他说:“未来,我希望能把世界上最好的地理撰稿人、摄影师都邀请到星球研究所来。”

/The End/

编辑  邱晓雅      校对  王  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褚琳冰

铅笔道记者

我是本文作者褚琳冰,一颗关注文娱产业、企业服务的正经病,相关行业创业者求报道,咱们微信聊聊:Trulyclb

Trulyclb
最近文章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