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骑友说:“如果哪天骑车忘记开黑鸟,就跟白骑了一样。”
20多年前,周刚还在读大四,疯狂地热爱运动。
2014年,周刚和好友魏涛放弃了一个泛兴趣社交项目,创立垂直类骑行应用“黑鸟单车”,再次与他热爱的运动打交道。
“黑鸟单车”起初主要做骑行记录和排名,通过与车队、俱乐部合作,一年间,App用户数达到10万。
此后,他们不断增加新的服务功能,如“活动”、“车队排名”、“路线”等。近期,又在探索赛事服务,希望由此找到有意义的盈利模式。
目前,“黑鸟单车”用户量为120万,车队数量近4万,日活跃度维持在10%以上。
注: 周刚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三年前,周刚和魏涛在做基于位置的兴趣社交产品,用户做到两三百万时,因为融资不顺利放弃了。他总结:越是广谱的项目,成败越取决于资本。越是垂直的项目,成败越取决于团队。“我更愿意将未来紧紧握在自己手中。”
2013年底,一位资深骑友建议周刚做骑行类项目:“现在运动类应用处于市场早期,又是垂直项目,是一个有前途的领域。”同是骑车爱好者的魏涛想了想,没有说话。到了下周一,他们认真分析了一遍竞品,确定创立新项目——黑鸟单车。
◆ “黑鸟单车”团队,左一为周刚。
起初,“黑鸟单车”参考跑步类应用,面向个人骑友做骑行记录和排名。2014年1月,应用上线。
二人发现了骑行和跑步的不同:跑步大多一个人跑,骑车大多是一群人一起骑,且骑友多归属于某个俱乐部/车队。
于是,他们决定从车队入手获取用户。魏涛经常和俱乐部一起骑车、聊天,“顺便”推荐队长使用“黑鸟单车”。“再由队长相互推荐,口碑传播。”
魏涛谈的第一个车队叫“周中车队”。“周中车队”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三骑车,核心成员有十几个人。基本全员都在使用“黑鸟单车”。“队友之间会比较排名,很容易彼此带动使用。”
在北京,魏涛从人数多的车队开始谈,大概一个月转化一个车队。“黑鸟单车”在车队与车队间的传播,也让车队的数量滚雪球般增长。在上海,有位“拉练人”车队的负责人叫“黑衣”,他用过“黑鸟单车”后觉得很好,每骑车去一个地方,就会主动向人推荐。
慢慢地,他们收获了一批忠实用户。团队会经常被夺命连环Call“骚扰”。电话那头是廊坊的“晨骑车队”,他们每天早上骑车,骑友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反复打电话的要求是:必须将丢失的公里数找回来。一位骑友说:“如果哪天骑车忘记开黑鸟,就跟白骑了一样。”
至2014年年底,在主动谈判和口碑传播共同作用下,“黑鸟单车”的车队数量达到3000,App用户量达到10万。同期,获得“老鹰基金”的一笔天使轮投资。
用户越来越多,周刚团队不断完善骑行服务。此前,有车队反应:在微信群、QQ群中召集活动不方便。2014年10月,“黑鸟单车”便推出了“活动”功能,车队可直接在App上发布骑行活动。
这提升了用户活跃度,但是,周刚觉得服务的种类还可以更多。2015年春节前后,他们把骑行排名功能适用于车队,推出了“车队活跃指数”功能。
“车队排名”的算法是公开的,权重中包含:车队人数、成员活跃度、活动数量。有的车队排名下滑后,会找到“黑鸟单车”查对方的数据,用笔抄下来,一个一个核算数据是否属实。“他们都很看中这个。”周刚笑道。
车队之间会在排名上较劲,排前列的车队都很自豪,主动传播,更多的车队由此了解并加入了“黑鸟单车”。
除去冬季,“黑鸟单车”的日活跃度均在10%以上。周刚分析原因:产品已经成为车队日常管理和运营的一种重要工具,车队中骑友的使用频次因此相应稳定,而且相互之间也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无论“排名”还是“活动”,这些都在帮助骑友满足“跟谁骑”的需求。2015年初,团队开始构思“路线”功能,告诉骑友“去哪儿骑”。
在骑友圈中,去一个新地方骑行,需要“路书”。它是一本骑行“流水账”,上面记录了骑行轨迹、沿途风景、注意事项、全程开支等。在过去,骑友获取“路书”的方式是在贴吧、微信群里向其他骑友索要,耗时长,且获得的“路书”质量难以保障。
在平台上,用户也可上传“路书”,但这种方式上传的内容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且不便检索。
“路线”功能先用技术将散乱的“路书”数据提取,随后采用聚合处理,将其按照规则聚合到一个个“路线”条目中。用户查看每条“路线”,就可以看到这条线上的全部“路书”。比如查看“北京城区”,就可以看到“故宫绕圈”、“二三四环连刷”、“白杨沟”等不同的“路书”,每份“路书”记载着不同的骑法。
◆ APP的“车队”、“活动“、 ”路线“功能。
克服了技术难题后,黑鸟团队在2015年10月正式将“路线”功能上线,最初有约200条“路线”。此后,用户上传的“路书”数量增加了数倍。
随着用户上传“路书”的增多,黑鸟单车会根据点击量筛选出“经典线路”。进一步推荐给用户。同时,“我们还会主动发掘新的、有趣的线路。”周刚说,“在不同的地方骑行感受是不一样的,希望能给骑友新的体验。”
此外,周刚也在探索其他盈利方式。“其他平台基本都在做电商,我却想专注在骑行服务上。”
自去年4月,“黑鸟单车”就与赛事方合作,当时主要是为赛事方提供路书和发布赛事活动。为了更深的切入对线下赛事方的服务,今年,周刚尝试做赛事直播。
◆ 当天赛事直播7小时,直播页面点击量6万多
在每年3~11月骑行季,全国平均每周会举办数十场线下赛事,场均人数常常超过千人。今年北京“士博途平谷100”骑行赛报名人数上限500,而从报名开始到截止只用了十几分钟。
平谷大桃影视基地,太阳刚冒出山头,出发点挤满了跨着自行车,身着鲜艳骑行服的人们。他们一起喊“10、9、8、7……”数到1时,轰的一声,数百个骑友同时出发,数百根金属链条同时转动,哗啦啦地响。
这是3月29日,“黑鸟单车”第一次直播时的画面。直播页面上可以显示选手位置信息、实时排名、选手骑行数据,用户可以参与图文评论。“相比只能看画面的传统电视直播,观众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度更高。”
当天赛事直播时间为7小时,直播页面点击量6万多。
线下赛事由于关注点分散,一般很难获得赞助,使得赛事运营很不充分。“黑鸟单车”计划提供包含直播在内的多种赛事服务,将关注点汇集,争取为赛事方找到更大的赞助空间。
目前,“黑鸟单车”用户量为120万,车队数量近4万,日活跃度维持在10%以上。2016年1月,该项目获得A轮融资,由易一天使领投,老鹰基金、英诺基金、红实投资跟投。
读完文章,有报道需求的创业者请加Pencil-news,可享受铅笔道可爱萌妹纸的热情服务,加好友请注明“求报道”字样。
如需转载、市场合作,请加微信号meera003;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