劢微机器人,完成亿元B2轮融资,由普华资本领投,梅花创投连续三轮加注。
铅笔道作者 | 直八
今天,深圳跑出一个未来独角兽:劢微机器人,完成亿元B2轮融资,由普华资本领投,梅花创投连续三轮加注。
这家成立仅6年的企业,已累计获得超5亿元融资,业务覆盖全球30余个国家。据官方自我披露数据,在新能源智能物流赛道,劢微的国内份额约35%,排名第一。
图注:劢微机器人的商业模式一览
这家公司究竟有什么稀缺价值,背后的智能物流赛道,又隐藏着哪些新机会?
01
劢微机器人切入的场景较为垂直,聚焦在无人叉车。
传统叉车行业长期受制于人工操作效率低、安全隐患大等痛点。一般情况下,传统叉车平均每次作业时间超过15分钟;因路线规划不合理,无效行驶占比达30%以上。此外,手动环节较多,比如启动、调整、观察等,导致在短途作业中,电动叉车效率仅提升约10%。
而针对这些问题,劢微机器人研发了系列不可替代技术。
首选是零部件逐步自研。比如激光雷达、测距传感器等关键部件自研率超80%,成本较外购方案降低30%。
而纵观整个行业,伺服电机/减速器等配件,依然被日本安川、松下、德国西门子等占据主要市场份额——2024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显示,国产化率约35%。
劢微机器人的核心团队,多来自华为、大疆、ABB等企业,具备机电一体化、运动控制、AI算法等全栈技术能力。并且在创业初期,他们就意识到,只解决软件问题(算法等),无法突破性能天花板。
此外,劢微机器人有重点地提升了复杂场景适配能力。比如攻克了-25℃冷链仓储、12米高举升、±5mm高精度对接等难题,覆盖人车混流、狭窄通道等场景。
02
当然,劢微机器人背后的所在赛道,也是资本押注的强力逻辑之一。
赛道存在着巨大的存量替代空间。据世界工业车辆统计协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全球叉车保有量超2000万台,中国占700万台,但无人化渗透率不足2%。在降本提效确定的背景下,渗透空间巨大。
在增长场景上,新能源、冷链、半导体等行业也有较大的自动化需求。例如,某新能源汽车品牌总装线采用劢微方案后,物流效率提升40%,人工成本下降60%。
而在微观上,劢微的成长性验证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1、毛利率与收入。
公司约70%的收入来自软件+硬件+运维的捆绑销售,毛利率可达40%,高于传统叉车的20%。这意味着,在产品力更强的背景下,造血能力更有优势,在长期竞争中有利。并且劢微80%的自研零部件等技术能力,能较好地延长其毛利维持周期。
在收入上,目前没有确切数据,但推测至少是数亿元级别。劢微2021年正式启动商业化,第一年签约订单额超6000万元,2021-2022年度营收增长率达到了1000%。
03
那么,对新玩家而言,这个行业还有进入机会吗?机会较小。
行业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逐步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这意味着进入窗口逐渐关闭,头部玩家已经出现,只是未形成巨头。
国内市场,龙头企业集中度较低,前五大玩家份额仅有约24.7%。海康机器人、极智嘉、快仓智能等属于第一梯队。综合现有规模,推测劢微机器人属于第二梯队。
与劢微处于同一梯队的,还有海柔创新、海豚之星、牧星智能等。
相比之下,劢微的差异化在于无人叉车等全品类方案;而海柔创新聚焦于箱式仓储机器人,实现货箱到人;海豚之星在轻小无人叉车领域占优;牧星智能以潜伏式 AMR 方案见长,同样侧重料箱到人等智能仓储服务。
未来1-3年,该赛道有几个重点机会值得关注。
1、群体智能产品。
以劢微机器人为例,5G+AI驱动无人叉车向“群体智能”演进。例如,劢微集群调度系统可实现百台设备并行作业,拥堵率低于0.1%。
2、国产替代:核心零部件国产化。
未来几年,国产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率提升至80%以上,本土供应链成本优势凸显。
3、全球化红利。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一带一路政策等助力,东南亚智能物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25%,是中国企业的出海机会。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