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事吧?没事就吃溜溜梅!”这句魔性广告词曾让无数人记住了溜溜梅的酸爽,也让它成为国产零食界的“顶流”。
铅笔道作者 | 欣欣
“你没事吧?没事就吃溜溜梅!”这句魔性广告词曾让无数人记住了溜溜梅的酸爽,也让它成为国产零食界的“顶流”。
如今,这家靠一颗青梅撬动16亿营收的公司——溜溜果园集团,正带着它的“酸生意”冲刺港股IPO。
2024年,溜溜果园营收突破16.16亿元,净利润1.48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6%。以45.7%市场份额,坐稳天然果冻市场份头把交椅。
01 带50元北漂到年销16亿的逆袭
溜溜果园创始人杨帆,1969年出生于安徽芜湖无为。
1988年,他19岁,揣着50元踏上北漂之路。
在从事推销员工作的过程中,他察觉到了商机。1991年,创办了北京中安康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膨化食品。
1997年他回乡创办食品厂却遭遇糕饼行业红海厮杀。转机出现在2006年,他发现旗下溜溜梅虽未被主推,却意外走红。
于是,他停掉其他生产线,专注“赌梅”。2013 年,更以千万重金力邀杨幂代言,并于各大卫视黄金时段强势投放广告。要知道,当时得溜溜梅年营收仅有5000多万。
没想到,这看似疯狂的操作,真就成了神来之笔!
溜溜梅迅速爆火,知名度一路飙升。很快,溜溜梅就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营收达10亿级别的青梅垂直品类企业,一年能卖掉20亿颗青梅。
溜溜梅采用“321战略”,每年推出三款新品,其中必有一款能成为爆品。雪梅畅销20年、梅冻三年销售额暴涨10倍。
不仅如此,溜溜梅还为每颗梅子打造“身份证”,从黄山山脉10万亩种植基地,到投资6000万建设的荷兰级水处理中心,通过全产业链把控。
2022年至2024年,溜溜果园的收入分别为11.74亿元、13.22亿元、16.1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43.2万元、9923.1万元、1.48亿元。
溜溜果园产品分为梅干零食、西梅产品、梅冻及其他。梅干零食为营收主力,2024年全年收入9.74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60.3%;梅冻为第二大收入来源,2024年收入为4.1亿元,占总收入比例25.4%。西梅产品同期收入为2.24亿元,占总收入比例13.8%。
尤其是梅冻产品,不仅营收增长迅速,还具备高毛利的特点。同行还在打价格战时,溜溜梅已靠着45.7%的天然果冻市占率杀入高端赛道,更用“梅冻电解质冰沙”这类脑洞新品,把零食做成了功能性食品的平替。
2024年,梅冻产品的毛利率达到47.8%,同期梅干零食和西梅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32.1%和32.4%。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零售额计算,梅冻在天然果冻行业排名第一,2024年市场份额达45.7%。
02 健康商业启示录
近年来,溜溜果园所处的健康零食赛道热度持续攀升,低糖、低脂、高纤维成为了进入这个赛道的“入场券”。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健康零食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像梅冻、益生菌坚果等品类的增速超过20%。
在三四线城市,健康零食市场尤为火热。这里既有消费升级的潜力,又没有被高价进口零食完全占领。
溜溜果园就采用“渠道下沉+高性价比”的策略,用5元一包的梅干吸引小镇青年消费,还将“吃梅解压”的宣传放置在超市最佳卖货区。
不过,在健康零食备受追捧的光环背后,也隐藏着不少危机。
一方面,“伪健康”产品泛滥。比如,某品牌果蔬干宣称低卡,实际含油量却和油炸薯片不相上下;一些风味乳饮料打着补钙的旗号,含糖量却超过了每日推荐值。
另一方面,行业“内卷化”日益严重。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全品类巨头纷纷布局各细分产品线,凭借渠道优势挤压细分市场空间;零食很忙、赵一鸣等量贩品牌则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
未来健康零食的核心机遇在于“功能性”的深度开发。
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低糖低脂,而是追求零食能带来额外健康价值。
比如补充蛋白质、增强免疫力或者改善肠道健康。像益生菌巧克力、添加胶原蛋白的能量棒,还有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补钙零食等,这类产品正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
数据显示,全球超过56%的消费者每天都会食用健康零食,其中功能性产品的增速最快,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1%。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年轻一代对“吃出健康”的追求,以及老龄化社会对营养补充的迫切需求。
“天然”“无添加”已从加分项变成入场券。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成分表,甚至愿意为有机认证、无防腐剂的产品多掏腰包。
像海藻脆片、植物基酸奶等以天然原料制作的零食,以及采用可持续包装的品牌,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在亚洲市场,这种趋势尤为明显,健康零食的渗透率从17%迅速提升至24%。欧美品牌则通过“清洁标签”策略,比如不添加人工色素,来抢占高端市场。
技术革新也在不断推动健康零食行业的发展,逐渐打破健康与口感之间的矛盾。
例如,冻干技术可以在保留果蔬营养的同时,提升产品的酥脆口感;酶解工艺能够在降低糖分的情况下,不影响产品的甜味。
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物流的应用,让小众健康零食,如昆虫蛋白棒,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成本降低了30%以上。
未来,3D打印零食、分子料理技术可能让健康零食突破形态限制,比如定制维生素含量的曲奇,直接把“营养师装进口袋”。
另外,电商和直播的兴起,悄然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场景。
资料显示,预计到2025年,线上健康零食的销售占比将突破40%。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种草效应”,能让地方特色产品,如东南亚榴莲脆,一夜之间走红。
同时,国内品牌借势出海,用“中式养生”概念切入国际市场,比如添加枸杞的黑芝麻饼在欧美健身圈走红。而国际巨头则通过收购本土品牌抢占细分市场。
这场博弈中,谁能把供应链透明化做到极致,谁就能在信任经济中胜出。谁能用文化牌讲好健康故事,谁就能赢得全球胃。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还参考了澎湃新闻、上海证券报等内容,一并致谢。图片源自官网。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