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创新经济媒体,致力于发现创新公司,服务创新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50万+新经济用户,单周全网分发量可达1500万,已完成真格基金、软银中国、险峰、BAI等顶级机构的5轮融资。
分享

一个毛利超99%的赛道要起飞:重组胶原蛋白

单片原料成本0.03元,出厂价超4.5元,毛利率高达99.4%。你对这样一个超级赚钱赛道,有系统性认知吗?它就是重组胶原蛋白。

作者 | 铅笔道研究院

单片原料成本0.03元,出厂价超4.5元,毛利率高达99.4%。你对这样一个超级赚钱赛道,有系统性认知吗?它就是重组胶原蛋白。

这个赛道的财富效应,直接催生了两位省级首富:巨子生物创始人范代娣(陕西首富)和锦波生物董事长杨霞(山西首富)。最近3个月,两位首富财富创了新高。

以巨子生物为例,其核心产品可复美面膜单片原料成本仅0.03元(按1%添加量计算),出厂价却高达4.51元,终端售价35−50元,形成原料-终端的1500倍价差链条。

更惊人的是医美注射领域。锦波生物的"薇旖美"注射剂出厂价711.51元/支,终端售价达1513−7359元,毛利率96.83%。

而当下,正是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的关键转折点。本报告将深度拆解行业五大新机遇:

1、技术突破带来的降本增效机会。

主要包括:AI与合成生物学的结合、自组装技术突破、三螺旋结构稳定性攻关。

2、应用场景从医美向泛健康领域拓展。

主要包括严肃医疗蓝海:手术缝合线、人工关节等高端医疗应用;功能性食品&宠物医疗;精准医疗需求爆发:针对泪沟、法令纹等精细部位的专用填充剂。

3、国际化布局的窗口期。

"中国成分"出海:国内企业产品已获FDA认证,东南亚市场(医美需求旺盛+政策宽松)成为首选登陆点。

技术输出机会:欧美仍依赖动物源胶原蛋白,中国的人源化表达技术具备全球输出潜力。

4、供应链国产替代的黄金赛道​​

主要包括纯化填料&发酵设备的国产替代,以及行业标准制定权相关的配套产业。

5、资本催化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垂直领域独角兽:专注XVII型胶原(防脱发)、口腔修复等细分赛道的企业更受资本青睐。

To B原料供应崛起:随着成本下降,重组胶原蛋白将渗透至普通护肤品(如面膜原料),催生新一批供应商。

具体详情见报告全文。

01 赛道全貌

1.1 什么是重组胶原蛋白

重组胶原蛋白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人体胶原蛋白基因导入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中,利用发酵培养,生产出与人体胶原蛋白结构高度相似的功能性蛋白。

它一般用来做什么?医美领域可用于护肤、填充、抗衰;医疗领域可制作手术缝合线、创伤敷料等;化妆品中添加可改善肌肤保湿、弹性;食品领域可作为营养补充剂,助力关节健康。

1.2 赛道分类介绍

从技术路线看,当前主流分为人源化胶原蛋白(氨基酸序列与人体100%一致)和类人胶原蛋白(保留关键功能域),前者在医美注射领域更具优势,后者则广泛用于护肤和敷料产品。

02 赛道市场规模及增速

2.1 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分析

存量市场中,敷料和护肤品是主要应用方向 ,凭借重组胶原蛋白良好的保湿、修复功效,受消费者喜爱,市场规模稳步扩张,增速稳定维持在 25-30%。

增量市场则集中在医美注射和生物医用材料领域,部分细分赛道增速超50%。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代际差明显:敷料类产品多采用10年前技术,而注射类产品则不断迭代,如锦波生物2025年推出的自交联凝胶完全摒弃化学交联剂,仅含胶原蛋白和生理盐水。

2.2 市场规模及增速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正经历指数级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为185亿元,占胶原蛋白市场规模的46.6%,同比增长71.3%;2017—202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5.3%,预计到2027年,我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将达到1083亿元,占胶原蛋白市场规模的62.3%,重组胶原蛋白市场2022—2027年复合增速有望超过40%。

2.3 增长市场渗透率

当前各细分领域渗透率差异显著,呈现出应用场景越专业、渗透率越低的特点,这也预示着未来增长空间的分布。

行业整体渗透率将显著提升,其中医用敷料和功效护肤仍是主力赛道(分别从38%→52%、27%→45%),而医美注射增速最快(12%→35%),体现其从医疗刚需向消费场景的扩张趋势。生物材料和功能性食品基数低但增幅超2-3倍,暗示新兴领域潜力。

03 客户画像

3.1 客户行业分布

重组胶原蛋白的下游客户呈现多元化特征。

化妆品品牌以34%的占比成为最大买家,其核心诉求是原料稳定性和功效背书;医美机构(23%)更关注安全性和效果持久性,而医院科室(18%)则依赖临床循证数据。食品企业和生物材料商虽然份额较小,但分别受制于法规门槛和技术协同壁垒。

3.2 未被满足需求

尽管市场快速增长,重组胶原蛋白行业仍存在多个关键需求未被充分满足,具体如下。

3.2.1 技术提升需求

该需求的核心主题是:如何做出结构完整、性能稳定的“三螺旋胶原蛋白”。

大多数公司只能生产“碎片化”的胶原蛋白片段,无法做出完整的全链长结构,导致产品效果打折扣;科学家还没完全搞明白三螺旋结构的稳定机制,基因工程技术也跟不上,所以量产困难。

3.2.2 产品品类拓展需求

医美填充产品市场的一个关键问题:产品太少,选择太单一。

现在医美填充市场有三大痛点:

1、审批严、产品少:国家药监局(NMPA)对填充类产品审批很严格,导致市面上真正获批的产品很少,比如目前只有锦波生物的“薇旖美”等少数产品拿证。

2、针对性不足:大部分填充产品只能做基础的面部填充,缺乏针对泪沟、法令纹等精细部位的专用剂型,效果不够精准。

3、技术门槛高:研发和生产符合严格标准的产品难度大,很多企业做不出来。

3.2.3 成本降低需求

高端胶原蛋白(或类似生物材料)目前价格比较贵。核心问题就一个:生产成本太高。

1、技术太难:生产要用基因工程、高密度发酵、精细纯化等复杂工艺,设备还得靠进口,专业人才也稀缺,导致量产困难。

2、价格太贵:现在高纯度重组胶原蛋白每公斤要上百万,只有高端医美、医疗用得起,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

预计2-5年内,生产成本可能降10倍以上,到时候护肤品、食品、宠物用品都能用上,真正走进大众市场。

3.2.4 应用场景延伸需求

胶原蛋白这类材料,在医疗和宠物市场还没火起来,存在几个问题。

1、医院那边嫌临床数据不够多,医生不敢随便用;2、宠物和食品行业更惨,连个正经标准都没有,大家想用都不知道该怎么用。

现在只有少数公司(像巨子生物)在做医用敷料,宠物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了。等(临床)数据与标准短板补上后,医疗和宠物市场可能会爆发。

3.3 政策支持

3.3.1 国家级政策支持

国家正在给胶原蛋白行业"立规矩、铺路子"。国家药监局和工信部等七部门联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核心就两点:一是把重组胶原蛋白这个新东西的"身份证"给办明白了,从命名到分类都制定了统一标准,让企业知道该怎么叫、怎么管;二是给行业吃定心丸,从政策层面支持生物制造技术发展,特别是在医疗、食品这些重点领域开绿灯。

3.3.2 地方性政策支持

北上广三地政府正在联手给合成生物产业"烧火添柴"。

上海、江苏、北京不约而同地出台政策,核心就一个意思:要把重组胶原蛋白这类高端生物制造搞成下一个风口产业。

上海计划建"一核两翼"的产业带,江苏直接把它列为十大未来产业重点扶持,北京更狠——不仅要突破关键技术,还要引进顶尖团队。

三地政府像比赛似的,都盯着2025年前后这个时间节点,有的要孵化上市公司,有的要打造全产业链。

04 行业发展阶段

4.1 中外发展水平对比

中国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已经实现对欧美日的"弯道超车"。我们不仅技术领先2-3代,建立了成熟的人源化表达体系,还培育出50多家规模化企业,在自组装凝胶等产品创新上实现原创突破。更关键的是,监管部门专门出台了针对性指导原则,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反观欧美日还在用老旧的动物源技术,企业数量不足10家。预计到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飙升至585亿元,是国际市场的近3倍。

4.2 国内发展阶段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已从市场导入期进入快速成长期

最初2015年之前只有巨子生物一家在默默耕耘,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产品仅限医院小范围使用。

2016年起行业迎来转折,随着发酵工艺成熟,医美面膜突然爆火,各路玩家蜂拥入场。

未来几年将进入技术深水区,自组装技术的突破会让注射类产品成为新宠,市场格局也将从群雄混战演变为技术梯队分层。

到2029年后,行业将迈入基因定制时代,届时不仅应用场景会渗透到医疗、食品等多个领域,全球标准也将由中国企业主导,最终形成少数巨头掌控的成熟市场。

05 新兴技术路线

5.1 新兴技术

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表达体系优化、功能增强和生产工艺。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技术升级的浪潮。从无需化学交联剂的自组装胶原,到整合多功能域的超功能设计,再到AI驱动的序列优化,各种创新技术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锦波生物已经率先实现自组装胶原的商业化,美琉生物则在超功能设计和新型表达体系两条赛道上齐头并进。创健医疗押注AI技术,丸美生物则瞄准了XVII型胶原这个细分领域。

5.2 主流技术现状分析

当前产业化应用的主流技术仍以大肠杆菌酵母表达系统为主,但各技术路线优劣明显。

巨子生物采用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技术成熟,但表达量较低(1-3g/L),制约了成本下降空间。

美琉生物通过合成生物学改造毕赤酵母,实现12-16g/L的高表达量,同时利用机器学习优化信号肽,大幅提升分泌效率,代表了下一代生产技术方向。

06 上游供应链

6.1 上游是谁

重组胶原蛋白产业链上游涉及基因编辑、发酵设备、培养基等多个细分领域。

从上游的基因设计到下游的质量检测,每个关键环节都有专业服务商支撑。

金斯瑞生物这类基因合成专家负责最前端的序列优化,东富龙等设备商提供规模化生产的硬件基础,默克这样的国际巨头保障发酵环节的培养基供应,而GE和Bio-Rad则分别把控着纯化和检测这两道质量关卡。

6.2 供应链瓶颈

重组胶原蛋白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着"卡脖子"现状。从基因构建到检测试剂,不同供应链环节呈现出明显的技术梯度和市场分化——基因构建虽然技术门槛高但国产化率已达60%,而纯化填料环节却被外企牢牢垄断,国产化率仅5%。

具体到供应链瓶颈,存在五大"拦路虎":从基因表达不给力、提纯损耗大,到设备卡脖子、检测没标准、原料不稳定,每个环节都在拖产业后腿。最关键的是基因表达和纯化这两道坎,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成本和产能天花板。

但曙光已现——合成生物学正在重构表达体系,新型亲和标签让纯化事半功倍,连续生产工艺将打破设备桎梏,行业联盟正在制定检测金标准,头部企业已开始自建原料基地打通产业链。

07 竞争格局

7.1 市场份额分布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已形成三大梯队竞争格局,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壁垒和先发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7.2 融资环境

2024-2025年,重组胶原蛋白领域融资呈现两极分化特点:头部企业融资规模大,而技术创新的初创企业更受资本青睐。

7.3 新玩家切入角度

对于新进入者而言,重组胶原蛋白市场仍存在多个差异化切入机会,但需避开头部企业的优势领域。

行业破局突围存在五大创新路径。超低成本策略正在改写行业价格体系,稀缺型研发让企业避开红海厮杀,垂直解决方案创造着医疗场景的溢价空间,国际合规能力成为出海必备筹码,而工艺设备的突破则让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08 主要参与者

8.1 商业模式分类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已演化出四种主流商业模式,各模式在价值链定位和盈利方式上差异显著。

巨子生物代表的全产业链模式依赖品牌溢价,可复美面膜单片成本仅4.51元,售价高达37.6,医美机构单片面膜达50元以上。

8.2 主要成本结构分布

不同商业模式企业的成本结构差异明显,但原材料营销始终是两大核心成本项。

8.3 行业盈利标杆分析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盈利能力呈现极端分化,头部企业毛利率可达90%以上,而普通原料供应商则在50%左右。

8.4 实现盈利的关键驱动因素

在高度竞争的重组胶原蛋白市场,企业实现持续盈利依赖多个关键驱动因素的组合。

09 未来趋势

9.1 技术突破加速国际化

2025年,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的技术创新正推动中国企业从国内领先迈向全球主导。

锦波生物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凝胶”采用全球首创的自组装工艺,完全摒弃化学交联剂,仅含胶原蛋白和生理盐水,安全性大幅提升,并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与此同时,AI+合成生物学技术正加速研发进程,创健医疗通过AI算法优化XVII型胶原蛋白结构,聚源生物则利用机器学习优化信号肽设计,将II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提升至12-16g/L,成本降低89%。

国际化布局也在加速,锦波生物已有5款产品获FDA认证,ProtYouth品牌进入越南市场,中国技术标准正逐步影响全球市场。然而,欧美市场对基因编辑产品的严格监管仍是挑战,企业需制定本土化合规策略。

9.2 医美注射类产品爆发增长

2025年,三类械重组胶原蛋白注射剂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2027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超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3%。

锦波生物的“薇旖美”凭借自交联技术,临床数据显示效果可持续12个月以上,远超传统玻尿酸的6-8个月,正加速替代玻尿酸填充市场。

巨子生物的“注射用重组胶原蛋白填充剂”进入优先审批通道2025年Q1获批,与锦波生物形成“双雄争霸”格局。

此外,适应症正从中面部填充拓展至骨膜上层修复,未来可能延伸至关节修复、妇科等领域。

但三类械审批周期长(5-7年),临床数据要求严格,新进入者需突破头部企业的先发优势。

9.3 成本革命重塑行业格局

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突破正大幅降低重组胶原蛋白生产成本,行业价格体系面临重构。美琉生物通过毕赤酵母改造,将III型胶原蛋白成本从8万/公斤降至1万/公斤,可能引发行业价格战。

巨子生物年产能达500吨,产能利用率90%,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巩固成本优势;聚源生物、创健医疗等新玩家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传统企业面临利润挤压。

未来,AI优化发酵工艺、连续生产技术将进一步降低成本,但中小企业若无法突破技术壁垒,可能被迫退出高端市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9.4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2025年,政策支持正推动重组胶原蛋白行业规范化发展,高附加值医疗器械领域受益最大。

国家药监局对创新医疗器械开放优先审批通道,锦波生物、巨子生物等企业的三类械产品加速获批。地方政策如山西综改区对三类械注册证给予500万元奖励,上海奉贤投资3亿元支持智慧工厂建设,进一步推动行业升级。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标准(YY/T 1849-2022)的实施,促进产品质量统一,助力企业出海。然而,合规成本攀升,中小企业注册申报难度加大,行业可能加速洗牌,具备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铅笔道编辑部

铅笔道记者

铅笔道铁牌记者

qianbidao01(欢迎添加)
最近文章

联系创业者

close

创业者需要验证您的身份,请输入您的请求信息:

0/200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取消
确定

提示信息

close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

去认证咯
还是算了
联系方式
电话
拨打电话
邮箱
复制到剪切板
微信
复制到剪切板

查看所有联系人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下载铅笔道APP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