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柴象飞来说,创业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是角色的快速转换。
文| 铅笔道 记者 赵芳馨
►导语
当被问到最难忘的时刻,柴象飞思考了一瞬,坦言自己最难忘创业以来“分裂”的状态。
成为汇医慧影CEO,就意味着他要长期在不同角色中快速转换,技术、产品、销售……时间仿佛在快进,半年来休息的时间不超过半天,“一年当五年过”。
有时,他又要慢下来,更为专注地打磨智能诊断云平台。在平台上,心血管、肿瘤、骨科等各个病种都搭建了算法模型,从收集数据到提高阅片效率、量化诊断全流程一般需要4个月。
与医院的合作更需要耐心。进入一家医院,汇医慧影需要快则两三月,慢则四五个月。
就这样在快快慢慢的节奏中,柴象飞带领团队把智能诊断云平台迭代了三个版本。产品能提高影像医生阅片效率40%,其中乳腺肿块检测准确度>91%,胸部CT正常/异常诊断准确率90%左右。云平台也已在700多家医院落地(签署购买或合作协议)。
今年10月,汇医慧影再次完成数亿元的B轮融资,达泰资本领投、蓝驰创投及其另一家机构跟投。“这是业内目前为止数额最高的一轮融资。”
注:柴象飞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做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录音速记。
走出斯坦福
如果不是创业,柴象飞很可能会沿着斯坦福博士后的路子,成为一名研究医学影像的教授。
在大学里做研究,直到白发苍苍光荣退休,终其一生在知名期刊上发表100多篇论文——参加斯坦福大学一位老教授的退休party时,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几十年的生活。
但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呢?
“全球每年产出几十万篇论文,但真正能够转化为使用成果的可能只有千分之一,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但斯坦福大学相对来说又是一个高转化率的地方。很多教授走出大学进入公司,“有的计算机系教授四天待在公司,只有一天回学校”。
而他与之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医学影像专业,虽说成果落地没那么容易,但正因为困难,所以更缺乏有能力的人把理论产品化、商业化。
柴象飞恰恰就具备这些能力。研究生开始,他的学习和工作地点都在医院里,并先后在荷兰癌症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癌症放疗中心参与开发了影像引导放疗系统、影像云平台、放疗云平台等。
另一方面,医学影像技术已发展成熟,又不断汲取以数据为驱动的新技术。这些人工智能或大数据的“方法论”,最终都是为了让算法从智能诊断到量化诊断进化再到精准医疗。
未来的方向已然明晰了,然而就这样在美国成立一家创业公司,无疑是阻力重重。打通医院,并获取持续的数据反馈非常艰难,在美国,影像的异常筛选准确率要达到99%才能用于临床试验,还需经过三年验证。
对比而言,世界范围的AI混战中,国内才是“AI+医疗”方兴未艾的新战场。“准确率达到90%~95%,我们就可以在部分医院小范围测试,医院也愿意参与到临床试验中。”
那就回国去。柴象飞给自己定了一个时间,在2015年的圣诞节前找到第一笔融资;否则就待在美国寻求其它机会。
进展比想象中顺利。一个月后,汇医慧影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水木易德。
落地智能诊断云平台
正如医生看病要找准病灶所在,作为一家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公司的创始人,柴象飞也想解决行业中的“问题”。
一是基层的需求。回国后,他发现基层医院的影像医生储备不足,而在大医院当医生的同学每个周末都会去往基层医院,帮助阅片、写报告等。
二是工作内容的差异。国外的影像医生能深度参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中,但至今国内的医疗体制沿用的是苏联体系,影像、检验、超声等几乎等同于医辅科室,与临床分离。如果影像医生能够提供详细、精准的诊断依据,临床医生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有别于国内外的第三方影像中心,汇医慧影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涉及实体和重资产,它想做的是延续和传承。“老医生到了退休的时候会著书立传,因为他想把毕生所学固化下来,让后人所学。”
作为图像信息的医学影像是特殊的,它可以用计算机来记录。所以汇医慧影可以综合运用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AI技术,针对CR、DR、CT、MRI等医学影像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并模拟影像医生的阅片模式进行诊断。
伴随影片的是一纸薄薄的影像报告。报告一分为二,上半部分为影像所见,即医生阅片看到了什么;下半部分为诊断意见。
汇医慧影的垂直医疗场景落地,也是围绕这两部分内容:用图像识别来找到影片中的病灶等,提升阅片效率;搭建全流程预测模型让机器作出诊断结论,量化精准医疗,帮助医生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两部分齐头并进,对于不同的疾病又各有侧重。
一种情况是大器官小病灶,其难点在于从影片中看到问题所在。比如整个乳腺的影片大到4000*4000像素,人眼很难快速找到病灶,而汇医慧影的乳腺肿块检测准确度大于91%,阅片时间从5分钟缩短至两三分钟,提升40%效率。
图像识别最倚重的是数据量,尤其是已经标注好的数据。除了利用柴象飞在斯坦福期间的相关实验数据,汇医慧影还通过和医院的相关合作获取一部分数据。此外,公司自主研发影像大数据科研平台,其中影像组学模块已接入50家三甲医院,获取了全流程临床数据和影像标注数据5万多例。而精确标注数据越多,图像识别就越准确。
另一种情况是病灶明显但难以定型定量。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或神经类疾病处在不同分期,患者的治疗方案不同。此时,深度学习模型更侧重数据的维度,不仅是病理数据,还有愈后三个月后的随访影像数据、一年后的生存情况,甚至是相关基因数据。
经历一年时间,智能诊断云平台于2016年搭建完成,至今迭代了3个版本。产品包括医院端、医生段、患者端、管理员端等,涵盖心血管、肿瘤、脑科学、骨科等病种。平台可以从以上各维度数据中提取1000多个特征值,利用机器学习最终得到量化结果。“通常来讲,我们的准确性达到了80%。”
而一般情况下,某个病种的异常筛选准确率能做到85%(或达到普通医生的诊断水平),柴象飞就会带着团队找医院进行测试。
打动医院和资本
最初到医院测试智能诊断云平台时,柴象飞都是亲力亲为。
一些医院需要与县级医院远程诊疗,计算机先出诊,诊断不了的医生再诊,这样就完成了上下级医院间的科室托管。柴象飞自己把程序开发好,白天到医院给医生、领导讲解,晚上一番应酬之后写方案;第二天,他再去上门安装。
但很难解释,作为一家初创企业,汇医慧影究竟靠的是什么打动医院。毕竟医院与公司合作,除了看中其产品是否解决真实需求以及性价比,也会参考公司背景。
直到某次汇医慧影打败其它大公司,中了某医院的标之后,柴象飞无意听到了院方对他和团队的评价。“第一点,这家公司的老板是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出身,懂得医生工作场景中的个性化需求;第二点,老板亲自上阵,人挺踏实做事靠谱。”
除了产品,汇医慧影也在不厌其烦地教育当下市场。云平台进入一家医院,市场人员需要不断跟进,同时还有科研人员与医院进行科研合作。就连柴象飞也经常去各种行业会议上演讲、作报告。
与此同时,公司组建了一支30人的销售队伍。通过直销和代理商推进,汇医慧影已覆盖700多家医院(签署购买或合作协议)。
在柴象飞看来,这些正是团队最大的优势所在。“如果光有技术没有市场,或者光有市场没有技术都不行,而我们能把技术和市场紧密揉在一起。”
资本的认可与他的观点几乎如出一辙:认同汇医慧影具体执行的步骤,以及团队有能力做成“AI+医学影像”并且胜出。
于是继一年前获得来自蓝驰创投的A轮投资之后,今年10月,汇医慧影再次完成超过数亿元的B轮融资,达泰资本领投、蓝驰创投及其另一家机构跟投。“这是业内目前为止数额最高的一轮融资。”
/The End/
编辑 付文学 校对 邵毛毛
优质项目"融资首发绿色通道":创业者请加微信yangmao-71,务必注明项目名称;或发送BP至xueting@pencilnews.cn。
我是本文作者王琳,近期关注新零售行业。有相关创业者,欢迎加我微信(673528678)聊聊。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