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铅笔道 记者 南镜
“在中国,心理咨询尚属小众服务。很多人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因为极度缺乏心理方面的常识,一般不愿主动承认问题所在。”心灵密友创始人汤开智表示,市场上有些心理咨询公司开始向互联网转型,但只是简单地把心理咨询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没有真正利用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
心灵密友是一家智能化心理服务平台,使用互联网结合线下资源,用AI+大数据的方式来为传统心理咨询服务赋能。
创始人汤开智本人是留美博士,曾任阿里巴巴资深数据挖掘专家,有近二十年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工作经验。创始团队多是阿里系出身,也有心理行业相关专家,对于运营用户、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有深度理解。
团队已于去年11月获近千万元融资,由铅笔道独家报道。
注:汤开智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内容真实性负责。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
建智能化心理服务平台
2017年9月,还是资深技术专家的汤开智从阿里辞职,成立心灵密友,致力于用大数据对用户行为跟踪,结合AI技术为用户提供心理服务。
“一方面是,国内用户使用心理咨询服务意识不强,因隐私问题与咨询师接触会有抵触,这是一个需求很大但还没有爆发的市场;另一方面是,高质量咨询服务人力有限,面对很多心理情绪发生时间很随机的用户,传统咨询服务不能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
如何从众多同质化的产品中脱颖而出?汤开智选择先建立人工智能可应用的心理服务场景,用平台化运营机制让用户产生数据,并以此验证整个场景的商业模式,最终推出AI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他初步设想,是一端对接心理咨询师,一端对接C端用户,建立平台型App。
在咨询师资源方面,团队有行业经验沉淀15年的蔡伟鸿作为首席咨询师,提供资源对接和咨询师运营服务,除此以外,也邀请了其他心理咨询师入驻平台。在App中,有用户端和疏解师端,咨询师可点击“申请入驻”功能,提交相关资料,完成平台入驻。
“传统心理资讯平台,对于问答环节重视程度较差,用户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因此,汤开智的出发点是,保证用户提出的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优质解答。
用户下载APP后可以免费发起提问,然后由咨询师回答。一方面,免费问答可作为活跃用户的手段,将到端用户“盘活”,通过“零成本”的方式来留存用户;另一方面,也可为入驻平台的咨询师建立个人口碑。问答是整个平台运营体系中决定转化和咨询师运营的重要一环,但更重要的是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和不断优化的土壤。
碎片化标准化心理服务
根据行业惯例,心理服务发起时长按1小时来算。但汤开智发现,对于很多用户而言,这个时间划分并不合理。原因是,很多用户初来平台,想先试验咨询可靠性,1小时咨询时间过长。他想到,可以将咨询时长切分得更细,并在平台上线“轻咨询服务”。
在该项服务中,最低服务时长从原来的1小时降至15分种,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针对某心理问题,发起短时间服务,极大降低尝试成本。
这项功能推出后,使得平台首单转化率提升至原来的4~5倍。用户以低价格体验过后,又继续下单时长更高的咨询服务。
可是有短必有长。“若按舒解服务单次来算,遇到想要频繁咨询的用户,其实就是反复下单。但这样一来,不仅对用户来说不划算,可能最后也因为这样的订单付费设置,用户咨询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
汤开智解释说,如果把心理问题放在疾病学的角度,实际上属于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能得到治愈。
因此,对于这些用户而言,需要定期、有规律地在一个服务周期内接受治疗。汤开智举例说,针对失恋人士,团队推出“21天帮你走出失恋困境”服务。在21天时间内,用户可以反复提问,心理咨询师要给出解答并为其制定周期计划,疏导其走出失恋困境。
融资近千万:用AI机器人赋能心理咨询服务
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团队亦在搭建AI机器人系统。
留美期间,汤开智帮助心理疾病患者,开发了一款智能软件,叫“创伤心理障碍智能助手”(PTSD),目的是给家庭医生赋能。这款软件针对战后回来的士兵,在家庭医生问诊同时,通过自语言处理和规则引擎等技术,识别医生和患者对话。此后,助手会向患者发起提问,来判断患者心理疾病的程度,何时需要专业医生介入等。
成立心灵密友后,同样,汤开智借鉴于此,开发了心理陪伴和营销机器人。
针对前者,用户咨询过后,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知识将用于训练机器人,后续机器人将配合咨询师参与疏解环节;针对后者,机器人将从销售话术中学习,根据用户情况推荐咨询服务和课程,为用户客观筛选咨询师。
目前,营销机器人已投入平台使用,心理咨询机器人尚在测试中。推广方面,团队有异业合作、竞价排名等方式。
去年11月,团队获个人投资者近千万元融资。
“老实讲,起初投资人对心理服务层面的事物持排斥态度,但最近一年,这方面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一些互联网化公司跑出了数据,这证明了其实心理咨询存在着很大的市场需求。”
汤开智表示,投资人看好团队以AI方式切入心理咨询服务,今年将会上线心理陪伴机器人服务用户。同时,赋能心理服务的机器人系统也可以在其他知识服务的领域,如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领域,发挥很好的作用。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