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不少投资机构不得不一边安抚LP,一边紧抓投后服务。
铅笔道荐语:
疫情下的创投业,有人过冬观望,有人逆行疾进。
在募投环节,头部创投机构出手阔绰,还能保持快的投资节奏,多数中小型创投机构正面临“无米之炊”。
同时,由于疫情令不少企业面临业绩增长压力,这也令创投机构投后管理与项目退出遭遇新的挑战。投资机构不得不一边安抚LP,一边紧抓投后服务。一家投资机构对所投项目调研发现,逾60%项目业绩增长承压,未必能实现当初投资合同约定的业绩增速指标。
疫情下,VC/PE分化速度明显加快。
来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
疫情下的创投业,有人过冬观望,有人逆行疾进。
据清科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月创投案例同比大幅下降 80.2%。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杉资本在过去一个月完成25个项目投资,平均1.25天投出一个项目,投资范畴涵盖TMT、消费服务、医疗健康与工业科技等板块,完成从种子轮、VC到PE的全阶段覆盖。
“这也是疫情冲击下创投机构截然不同的生存状况。”一位国内大型创投机构董事总经理向记者坦言,相比行业头部创投机构拥有足够的资金,依然延续既定的投资节奏与策略布局,大量中小型创投机构则深陷“募资难,投资节奏大幅放缓”的困境。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疫情对创投行业的冲击,不再局限在募投环节,越来越多投资项目业绩增长承压导致项目退出周期被拉长,正令大量创投机构面临日益严峻的投后管理与LP问责压力。
在上述国内大型创投机构董事总经理看来,若未来一年内投资项目无法按原先规划实现项目退出,会被众多LP视为创投机构缺乏抗风险能力,不再追加投资新基金,由此将加剧创投行业的两极分化,加速行业优胜劣汰进程。
募投环节的“冰火两重天”
面对过去一个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25个项目,多位中小型创投机构负责人颇为羡慕。
“现在还能保持如此快投资节奏的创投基金屈指可数。”一位中小型创投机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究其原因,多数中小型创投机构正面临“无米之炊”。
他告诉记者,春节后他所在的创投机构按照原先的基金缴款约定,向LP发出了缴款通知函,但多位企业家LP反馈称,疫情导致企业现金流吃紧,他们已无力缴纳基金剩余投资款,甚至部分LP提出打算平价转让手里的基金份额筹资,以维系企业运转。
“事实上,这场疫情令原先低迷的创投募资环境更加趋于恶劣。”他直言。
清科数据显示,受资管新规限制与经济增速放缓等多因素影响,2019 年前11个月国内股权投资市场完成 10811.77亿元募资,同比下降10%。如今受疫情冲击,他估计今年前2个月股权投资募资额同比将大降约30%。
创投机构“囊中羞涩”的直接后果,就是投资节奏与策略布局大幅放缓。
多位中小型创投机构负责人坦言,去年底谈妥的投资项目如今因资金不到位,只能暂时搁置投资进程。但有些企业仍会一天打来多个电话,希望创投机构迅速注资“救急”,他们愿意给企业估值打九折。
相比而言,行业头部创投机构似乎没有类似的“烦恼”。
前述国内大型创投机构董事总经理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的资金相对充足,已经谈妥的投资项目都按照既定投资节奏签订合同并拨付股权投资款。如今最大的“阻力”,是疫情导致尽调人员无法实地考察评估拟投资企业经营状况,令不少正接触的项目投资进度有所放缓。
“因此我们还错失了某些抄底投资机会。”他透露,由于疫情导致企业资金链吃紧,多家他们原先看好的企业愿意调低企业估值以尽快获取投资款,但尽调工作“停滞”,导致他们无法敲定投资合同。
多位创投业内人士看来,行业头部创投机构与中小型创投机构之所以在募投环节出现两极分化状况,除了前者拥有良好的历史投资业绩,更能吸引LP资金,还与他们不同募资策略有着密切关系——比如近年多数行业头部创投机构都面向机构投资者募资,后者抗风险能力较强,因此在疫情冲击与经济增速放缓期间依然能履行缴款承诺,而中小型创投机构更倚重向个人投资者募资,当疫情冲击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时,个人投资者可能因自身财务状况恶化,投资策略趋保守等原因中途“变卦”,导致他们募资骤然吃紧,进而影响投资策略与节奏大幅放缓。
一位中小型创投机构募资渠道合伙人向记者坦言,个人投资者募资不到位,正令他们募资环境“雪上加霜”——此前他们引入了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作为LP出资,并承诺将带动2倍民间募资额投向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如今政府引导基金一再督促他们加大当地企业投资力度以帮助后者渡过难关,但基金目前到账的民间资金不到当初承诺额的40%。
“近日,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已发来了最后通知,若基金无法履行当初的扶持当地企业投资承诺,他们将不再追加注资,甚至考虑尽快赎回原先的投资份额。”他告诉记者。
投后管理与项目退出“承压”
由于疫情令不少企业面临业绩增长压力,也令创投机构投后管理与项目退出遭遇新的挑战。
“近日,不少个人投资者LP一直在追问此前投资的项目业绩状况,是否能按照既定计划实现IPO退出,会不会出现新的变故。”前述中小型创投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此他们一面安抚LP,一面对旗下所有投资项目经营状况做了调研,发现逾60%项目业绩增长承压,未必能实现当初投资合同约定的业绩增速指标,另15%项目正面临“生死考验”,若业务短期内无法恢复或得到额外资金救助,他们很可能面临倒闭风波;只有25%项目坦言疫情对业绩增长冲击不大,可以按原计划启动IPO进程。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教育、生鲜电商、在线诊疗、医药研发等领域。
“这令投后管理团队格外紧张。”他透露。如今投后管理团队都在加班加点,一面四处联系银行等金融机构寻求紧急贷款,协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一面整合各类行业资源帮助投资企业拓宽销路,加快线上营销的转型步伐等。过去一周他们还紧急联系多家物流公司与人力资源机构,帮助多家投资企业解决原材料运输与员工招聘等复工复产问题。
他坦言,现在只希望投资企业能尽快恢复以往经营状况,让LP吃下“定心丸”。
记者注意到,相比中心型创投机构四处托关系找人脉,部分财大气粗的头部创投机构干脆借助资本运作,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比如2月份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所投资的25个项目里,包括全渠道运营服务商百秋电商与餐饮供应链服务企业蜀海、物流企业货拉拉等,能有效帮助相关投资行业解决供应链与转型线上营销等问题,此外他们还布局埃克斯、油滴网、博流智能、循环智能、梅卡曼德机器人、希姆计算等行业新秀,从长远角度助力企业技术升级提升运营效率。
前述国内大型创投机构董事总经理向记者直言,目前他们也做了评估,发现多数投资企业只要能加大开源节流力度,在疫情结束后都能较快恢复元气,并延续此前设定的IPO规划。
“我们比较担心的是,部分企业主过度夸大了疫情冲击,导致经营决策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状况,反而将企业拖入泥潭。”他指出,因此近日他们迅速启动了在线课程,聘请专家指导企业如何快速融资与加强现金流,提高远程办公效率,精准洞察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与潜在机会等。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