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头围剿、玩家众多的视频AI生成赛道,这家成立仅1年半的初创公司为何还能获得资本青睐?
铅笔道作者 | 惜文
北京海淀跑出一个未来独角兽:Sand AI(三呆科技),今日获得数千万美元融资,由经纬领投,跟投方包含华业天成、创新工场、IDG、襄禾、商汤国香。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的创始人来自美团前高管王慧文创立的光年之外(2023年),但随着光年之外的闪崩,他创立了Sand AI。
那么,在巨头围剿、玩家众多的视频AI生成赛道,这家成立仅1年半的初创公司为何还能获得资本青睐?
01
Sand AI的崛起与资本市场的热捧密不可分。2024年5月,今日资本领投其早期融资轮,这一动作被创始人徐新视为“对一级市场坚守的宣言”。
资本押注的背后,是Sand AI选择的差异化路径:在OpenAI的Sora引爆“扩散模型(Diffusion)”主流路线时,该公司却押注“自回归模型(Auto Regressive)”,试图通过时序因果逻辑解决视频生成中的物理规律模拟难题。
其核心产品Magi-1定位为“开源可测的研究与工业级工具”,用户可通过官网生成1-10秒视频,或下载模型权重自行训练。与Sora的封闭生态不同,Sand AI将代码、技术报告全数公开,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同优化模型。
创始人曹越的履历,为Sand AI注入技术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是清华特奖与马尔奖双料得主,曾在微软亚研院主导多项基础模型研究。2023年,他离开王慧文创立的光年之外,决意探索“更接近AGI本质的视频生成范式”。
曹越认为,传统视频生成技术存在两大桎梏:一是扩散模型依赖概率采样,难以保证时间轴上的因果连贯性;二是行业过度追求画面精美度,忽视底层物理规律建模。他曾以“人物行走时左右腿交替”为例,指出多数模型只能学到动作相关性,却无法理解“重力与肌肉协作”的因果链条。
Sand AI的关键发展节点如下:
2023年10月:公司成立,曹越组建首批团队,成员多来自微软亚研院、智源研究院,聚焦自回归模型预研。
2024年7月:今日资本领投A轮,随着徐新的言论引发行业关注,Sand AI从隐身模式走向台前。
2025年4月:发布Magi-1,支持跨场景物理一致性、秒级时间轴控制等特性,单段视频生成成本降至0.1美元,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70%。
02
值得关注的是,Magi-1并非单纯的技术demo。其商用版本已接入多家短视频平台的创作者工具链,支持广告、影视预告片等场景的快速出片。
Sand AI所处的AI视频生成行业(二级分类:多模态生成软件),正经历从技术探索到商业落地的关键跃迁。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数据,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6.1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突破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9.5%。
然而,繁荣背后却暗藏多元竞争。
-技术路线之争:OpenAI的Sora、快手的可灵、字节的即梦等头部玩家选择扩散模型路线,追求画面质量与艺术表现力;而Sand AI、谷歌VideoPoet则押注自回归模型,强调物理规律与长视频逻辑。
-生态策略差异:大厂依托流量优势构建封闭生态(如快手可灵嵌入短视频创作工具),而Sand AI通过开源吸引开发者,试图建立底层技术标准。
当前市场仍属蓝海,但分化迹象已现:海外Runway、Pika占据创意设计细分市场,国内快手可灵凭借6.5亿月活用户占据应用层高地,而Sand AI则与智谱清影、生数科技Vidu等争夺开发者生态话语权。
曹越在近期访谈中坦言:“未来3年,视频生成将进入‘因果推理’时代,谁能教会AI理解重力、流体、碰撞,谁就能打开AGI的大门。”
目前,Sand AI推出订阅制与积分制两种付费模型:订阅制:提供9.9美元/月的基础套餐,支持每秒10积分的视频生成(初始注册用户获赠500积分);企业定制:针对影视级长视频需求,提供按需计费的高阶服务,支持秒级时间轴控制与跨场景物理一致性优化。
总体而言,作为视频生成领域的新锐企业,其商业化进程虽处于早期阶段。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