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医学诊疗方案的转型,一个隐秘赛道:特医食品随之爆发。
作者丨吴欣晓
对话丨邹蔚 吴欣晓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医学诊疗方案的转型,一个隐秘赛道:特医食品随之爆发。
特医食品即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当目标人群通过进食正常膳食或日常膳食无法满足其营养需求时,特医食品可作为一种营养补充途径。
据行业数据显示,该赛道正处于高速扩容期,中国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5年突破千亿级。
中国目前特医食品渗透率不足发达国家的1/10,而慢病患者(如3亿糖尿病前期人群)、术后康复群体及老龄化人口(2023年60岁以上人口达2.8亿)构成的刚性需求,正在催生庞大市场空间。
然而,这条赛道并非坦途。审批周期长、研发投入大、人才缺口等问题都考验着企业的耐力与实力。
创立13年玛士撒拉(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特医食品赛道的头部企业之一,以其“双轮驱动”模式,在严肃医疗端和消费市场都取得了成绩。
今年年初,玛士撒拉宣布完成近2亿元B轮,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弘盛资本、弘晖基金联合领投,蜂巧资本、峰瑞资本跟投,凯乘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最近,铅笔道就融资、特医食品行业机会与挑战、渠道开拓等与玛士撒拉CFO王运龙交流。以下为对话精华。
一,“双轮驱动”打动投资人
铅笔道:玛士撒拉新一轮融资过程如何?投资人最看重哪些方面?
王运龙:我们去年6月份启动融资,本轮资金主要布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特定疾病全营养产品。目前有5款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些产品基于十多年来与解放军临床营养研究中心合作的配方研发。
打动投资人的关键在于"双轮驱动"模式。
一方面深耕严肃医疗端,5张特医批文数量在国内位居前列;另一方面创新性将医药技术下沉到消费市场,比如把低温杀菌等药品生产工艺应用于健康零食改造,与山姆会员店合作的三款功能性食品单品销售额均破亿。
其次在技术壁垒方面,我们首创将药品级生产工艺(如低温杀菌技术)应用于食品加工,投资2000多万建立全球领先的CNAS实验室保障营养素全检能力,目前已形成特医食品、低GI食品、控能食品三大产品线协同发展格局。
本轮B轮及B+轮累计融资3亿元,将重点用于扩大特定疾病全营养产品临床试验规模,以及功能性食品的扩产。
铅笔道:为何今年特医食品赛道迎来资本爆发期?
王运龙:疫情之后对健康的重视是重要催化因素。更深层逻辑在于医疗体系转型。现有医保体系已意识到95%疾病源于营养失衡,单靠药物"扶正纠偏"不可持续。
国际经验显示营养治疗渗透率提升是大势所趋,监管层开始从政策层面推动"医食同源"理念。
具体到临床需求,器官移植后的营养支持、术后创伤恢复、肝肾代谢疾病等场景都亟需特医产品。
这种从治疗医学向预防医学的范式转移,叠加中国特医食品渗透率不足发达国家1/10的增量空间,构成了资本集中布局的底层逻辑。
同时,这几年国外经验给我们很大启发,整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我们搞"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那种粗放式营养计划,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的特医食品每款产品都包含50到100种精准配比的营养元素,这就像把营养补充从"大锅饭"升级成"定制宴"。
十年前老板布局时就想到了这一天,当时他就预见到营养治疗会成为疾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铅笔道:B轮及B+轮融资过程中,投资人对公司哪些核心能力提出重点关注?他们最期待的业务突破方向是什么?
王运龙:投资人最关注的就是渠道落地能力,毕竟产品优势已经验证过了。
我们亮出了两张王牌:一是医院端已经覆盖900多家医疗机构,单家医院年销售额预估在500万到1000万区间,光这块基本盘就撑得起几十亿规模。
二是消费端和山姆会员店、胖东来这些新零售标杆的合作成果——我们在山姆的单品销售额能破亿,这种渠道爆发力给投资人吃了定心丸。
更重磅的是B+轮要引入的战略投资者,他们能帮我们打通院外药房这个万亿级市场,把专业营养品送到更多C端消费者手里。这相当于同时握住了严肃医疗和大众消费两把钥匙。
二,以医疗级技术降维打击消费市场
铅笔道:面对国际食品巨头的竞争,玛士撒拉如何确立自身市场定位?
王运龙:我们的专注"两极化"市场。
在专业端主攻肝病、肾病、肿瘤这些重疾领域。这些患者现有的营养支持方案要么不专业要么不全面,我们研发的特定疾病全营养配方能直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这也是我们的发力点。
第二战场是把医学营养的技术反哺到功能性食品。比如用糖尿病食品瞄准1亿多"糖前期"人群,用控能食品解决3亿超重人群的科学减重需求,低升糖主食、代餐零食、功能饮品全品类覆盖。
归根到底专业医疗营养仍是核心。但我们要让实验室里的黑科技走进超市货架,既做重症患者的"营养救生舱",又当健康人群的"防病防火墙"。
铅笔道:玛士撒拉如何建立消费者认知?具体通过哪些渠道进行产品推广?
王运龙:我们构建了"铁三角"推广矩阵。
第一是医院渠道,我们累计服务了500万患者,积累的临床数据和循证医学证据本身就是最好的信任背书。
比如在东方肝胆医院、华山医院这些顶尖三甲,我们不只是卖产品,而是帮医院建立特医食品的招投标体系、收费编码体系甚至营养处方开立流程,这些"基建工程"让医生主动推荐我们。
第二是高端零售渠道。山姆会员店只是起点,接下来要和李佳琦直播间、小红书深度合作,把医学营养食品用年轻人听得懂的方式传播。比如我们计划在直播间展示营养素检测报告,请营养师现场解读产品研发背后的科学逻辑。
第三则是院外药房新布局,B+轮融资后要在重点药房配备专业营养师,设置"减重自助站"和"慢病营养岛"专柜,让消费者像买药一样方便地获取专业营养方案。
更关键的是我们联合上海50多家重点医院开展横向课题,把实验室里的营养素筛查技术转化成SCI论文,这种"学术营销"也是建立行业话语权的关键。
铅笔道:在开拓医院和零售渠道时,玛士撒拉有哪些方法?
王运龙:关键是要帮医院解决实际问题。普通企业只想着卖货,我们帮医院搭建整套特医食品管理体系。
从招投标流程设计、收费编码申请,到营养处方开具系统,甚至帮医院培训临床营养师。就像在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我们手把手教他们建立特医食品专家评审会制度,把特医产品纳入药事管理系统。这招"体系赋能"让我们在900多家医院畅通无阻。
至于零售端,我们玩的是"需求倒逼研发"。山姆货架上的控能饼干看着是零食,其实研发时做了大量消费者问卷。
我们不按渠道商的定价逻辑走,而是先算清楚解决某个健康问题需要多少成本,比如糖尿病食品要通过升糖指数临床验证,这种较真劲儿反而让山姆主动给我们黄金货位。
铅笔道:大众零售渠道的热销是否会影响用户对医院渠道的专业性认知?
王运龙:我们采用“双重战术”解决。
医院渠道全部用"愈素"品牌,包装印着"限医疗机构使用"的警示标识,配方里添加了药房销售的成分。商超渠道的"DGI控能"品牌完全独立运营,这两个品牌不仅定位割裂,连研发都是独立团队。这种差异化管理让医生觉得我们是"医疗级",消费者觉得是"专业级",两者互不冲突。
三,特医食品赛道三大挑战
铅笔道:玛士撒拉在特医食品与功能性食品两条业务线的营收结构如何?未来战略重心会如何倾斜?
王运龙:现阶段我们的业务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双轮驱动"特征。
特医食品是我们押注未来的核心战场。70%的研发投入都砸在这里,毕竟特定疾病全营养产品的技术门槛和临床价值摆在那儿。
像肿瘤全营养配方这种产品,光做完临床试验就要烧掉2500万,这还没算上跟卫健委反复沟通审批的时间成本。不过,功能性食品的增长势头确实迅猛,确实是现金流。
铅笔道:当前深耕特医食品赛道面临哪些核心挑战?
王运龙:有三点。第一点是,审批速度过慢,规则还不是很明朗。
第二个是很关键一点,烧钱。在做这个特定疾病花费还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个项目国家现在还不是很成熟,它不像做药,已经非常成熟,所以它费用一直就是居高不下。
第三点,人才缺口“卡脖子”。特异食品这两年是井喷式的发展,但是围绕他的这个学科建设、人才建立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铅笔道:新冠疫情后这五年,玛士撒拉经历了哪些关键发展节点?能否具体说明每个节点的重要意义?
王运龙:这五年有三个里程碑刻在我们发展史上。
第一个是2022年自建工厂和CNAS实验室落地,这彻底扭转了依赖代工生产的被动局面,那轮从峰瑞资本融的钱全砸在这上面了。
第二个是2023年打进山姆会员店渠道。山姆给了我们10个品的储备,大大地增强了我们在功能性食品研发的信心。
第三个是今年完成B+轮融资。启动特定疾病全营养证书的冲刺,要知道每张证书背后都是百亿级市场。
铅笔道:玛士撒拉选择自建工厂的战略考量是什么?
王运龙:90%的特医企业都自建工厂。而自建工厂最大的核心的好处,就是它能够快速通过中试放大在自己的工厂去落地,并且根据需求定制开发。
第二是政策刚需,国家特医批文跟产线深度绑定。以前用代工厂时,批文挂在别人名下,产权参数权属受控。
现在泰州药城的自建工厂还享受园区免租金、研发补贴这些红利,大大的降低了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长远来看,这些对未来公司上市和独立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铅笔道:玛士撒拉与雀巢、雅培等国际巨头竞争时,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应对他们的市场冲击?
王运龙: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基因差异。雀巢是从乳业起家,而我们是扎根医院营养科,管度和深度不同。
我们考虑的是整个食物链的营养元素,而且结合了中医知识,注重营养素的吸收和配方设计,所有产品都从医学和循证证据的角度出发。
我们找到了影响细胞生长的关键营养元素,这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非常重要。从全产业链角度考虑营养,注重临床吸收,虽然过程艰难、投入巨大,但我们的目标是做出真正能解决一类问题的产品,而不是靠资本和营销推动。
铅笔道:这条路回报周期长,怎么平衡产品追求和财务回报的压力?
王运龙:我们一方面做大量的医学营养证据投入,用最笨的功夫,虽然产出不一定大,但要放长远看。
另一方面,我们用医学营养技术和方案赋能功能性食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赚取现金流。
铅笔道:审批特医食品周期长、障碍多、容易失败,玛士撒拉的经验是什么?
王运龙:经验谈不上,主要是感受,核心就是永不言败。
一个技术路线可能不完美,但要经历多次复盘,有追寻到底的决心,尝试不同的方法。我们借鉴了很多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检测等技术,做了很多创新。只要目标正确、信念坚定、不断揣摩试验、复盘,一定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路径。
比如我们找到一个低蛋白血症的配方,未来人白蛋白的需求量将大大降低,可以通过口服方式解决。我们的人白蛋白组件进入医院运营团队深度,经历了八年时间,运用了一系列筛选方法,找到人白蛋白吸收的途径,通过3000种配方设计,找到了一到两款吸收效果非常好的配方。
铅笔道:行业里说特医食品企业短期看商业结构,长期看产品矩阵,您如何看?
王运龙:我觉得产品矩阵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你的产品能不能解决一类问题,并且这类问题只能通过你一种解决方案得到很好的验证。
比如我们发现了艾生素在治疗炎症方面的作用,在食品营养角度也是一样,我们有很多特异性的东西,能专门解决一类问题,这些价值非常大。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