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双十一前夜,当李佳琦在淘宝直播间为口红促销卖力呐喊时,来自无锡的深蓝航天却开启了一场另类的“直播带货”。
铅笔道作者 | 海有梦
去年双十一前夜,当李佳琦在淘宝直播间为口红促销卖力呐喊时,来自无锡的深蓝航天却开启了一场另类的“直播带货”。
他们以每张100万元的价格,在短短12分钟内,就将两张2027年亚轨道旅行船票售罄。
这场被戏称为"最贵直播带货"的营销事件,让星云-1火箭有望搭载着普通人的太空梦冲出大气层。
近日,这家专注于液体可回收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研发、生产、实验及商业发射的公司,宣布完成近5亿元B4轮融资,此次融资由泰山产业集团旗下基金领投,从接触到敲定合作,仅仅用了短短百日。
随着本次B4轮战略融资的完成,深蓝航天的估值已达到50亿元左右。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点名“商业航天”,将其列为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的核心赛道。而此刻,资本市场押注的不仅是火箭的升空轨迹,更是中国能否在SpaceX划定的赛道中,用“低成本、高频次”的太空运输逻辑,改写全球航天经济的游戏规则。
01
2015年,SpaceX却凭借猎鹰9号火箭的首次回收,打破了传统航天“一次性消耗”的固有模式,引发全球关注。
彼时,中国航天在大众眼中,依旧笼罩着神秘的国家队光环。
SpaceX的成功,点燃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霍亮心底蛰伏已久的野心。他渴望用中国技术,实现火箭像飞机一样往返天地的梦想,让太空运输从“奢侈品”变为“日用品”,为更多人开启探索太空的大门。
一年后,这位曾在航天科工集团担任高级工程师的“体制内精英”辞去稳定的工作,带着一支不足十人的团队,在江苏南通的一间简陋厂房里,挂上了“深蓝航天”的招牌,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的深蓝航天,液体可回收火箭技术的高壁垒,让研发工作举步维艰;市场对民营航天的普遍质疑,也使得公司在拓展业务时四处碰壁。
更严峻的是,资金短缺问题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马斯克在成功之前,首枚火箭的投入就达到了几十亿人民币的量级,而当时中国在这一领域投入的资金规模有限,深蓝航天的资金常常捉襟见肘。
霍亮曾无奈自嘲:“那时我们连变推力发动机的图纸都像是科幻小说里的设定。”
02
真正的破局发生在南通郊外的试验场。经过6年坚持不懈地研发,2021年7月,深蓝航天迎来了重要时刻,成功拿下中国首例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试验“蚱蜢跳”。同年10月,他们再次获得中国首例液氧煤油火箭百米级垂直回收试验成功。
这一刻,深蓝航天不仅打破了技术僵局,更让资本市场看到了中国版“猎鹰9号”的雏形——霍亮拒绝了更易融资的固体火箭赛道,选择对标SpaceX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路径。
当同行因技术难度转向“短平快”项目时,霍亮却带领团队死磕3D打印针栓式发动机。通过不懈努力,他们将发动机零部件数量削减40%,成本压至对手的一半。
霍亮常将公司比作“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探索者”:既受益于国家航天技术的深厚积淀,又凭借民营企业的敏捷优势,打破了传统航天的固有范式。
在融资方面,深蓝航天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早在2018年,其首轮种子轮融资就获得了雷军小米旗下顺为资本的支持。
此后,其的融资进程不断推进,2020年5月完成Pre - A轮亿元融资,2022年1月再获A轮亿元融资,2024年5月开始进行B轮系列融资。截至目前,其B轮融资金额累计超15亿(公开数据),估值已达50亿元左右,在资本市场获得了高度认可。
03
深蓝航天本质上是一家“太空运输公司”,其核心业务是研究如何将物品便宜又高效地送上太空。
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让火箭能像飞机一样,飞出去之后还能安全回来,实现重复使用,从而大幅降低发射火箭的成本。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深蓝航天研发出了“雷霆”系列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星云”系列运载火箭,这些是深蓝航天的主要产品。
“雷霆”发动机作为火箭的“心脏”,为火箭提供强大的动力,而“星云”系列运载火箭,则是将各种设备送到太空的重要工具。
深蓝航天的用户群体主要是一些需要把卫星等设备送到太空的机构和企业。例如,有的公司想要发射通信卫星,以此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还有科研机构想要发射探测卫星,探索宇宙的奥秘。
这些机构和企业对太空运输有着强烈的需求,深蓝航天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传统火箭发射成本极高,主要原因在于火箭只能一次性使用。深蓝航天通过可回收技术(如垂直降落、发动机重复使用)和自主研发(如3D打印发动机零件、液氧蒸发装置优化),让火箭能够多次飞行,成功将单次发射成本降低到传统模式的几分之一。
这一突破,不仅让卫星发射变得更加经济实惠,也为普通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太空的“平价之门”,让太空探索不再遥不可及。
04
深蓝航天所处的商业航天赛道近年来发展迅猛,被国际咨询公司Euroconsult称为“21世纪大国竞争的第二战场”。在过去五年里,商业航天行业经历了从技术验证到产业爆发的巨大转变。
根据美国航天基金会数据,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3500亿美元猛增至2023年的5460亿美元,其中火箭发射服务占比从12%跃至18%。
在中国,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141家激增到2023年的超400家(艾媒咨询数据),仅2023年国内民营火箭公司融资就超60亿元。
SpaceX的猎鹰九号火箭,将单公斤发射成本从2万美元压到2000美元,引发了全球可回收技术竞赛。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掀起了低轨卫星互联网浪潮,全球每年需发射超2000颗卫星,但传统火箭产能严重不足。
中国规划的“GW星座”等巨型卫星工程,更是进一步催生了发射服务“供不应求”的市场窗口期,为商业航天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05
然而,这个行业也面临着诸多痛点。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资金成本危机。一枚中型液体火箭研发烧钱超20亿元,但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耐心周期仅5 - 8年。
美国Rocket Lab、Astra等上市公司,就因技术延期导致股价暴跌60%,国内也有多家民营火箭公司因融资断档陷入停滞。
目前,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呈现“一超多强”的市场格局。
“国家队”占据绝对领先地位,2023年商业发射市场中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两大集团合计发射54次,占比超80%。民营阵营则呈现显著分化,头部企业如星河动力全年发射7次,占民营总发射量的53.8%,前五名企业合计占据民营市场85%以上份额,形成了“长尾企业抢订单、头部企业拼技术”的竞争态势。
在头部民营企业中,蓝箭航天、星河动力、深蓝航天等已跻身第一梯队。以2023年发射次数为例,星河动力以7次领跑民营阵营,而深蓝航天凭借可回收液体火箭技术,成为少数能与SpaceX对标的企业之一,在竞争激烈的商业航天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还参考了前瞻网、甲子光年、集美产业投资、经济报报、创客公社等相关内容,一并致谢。图片源自微信图片。
联系创业者
进入个人中心-联络人,即可查看请求结果
您还未认证身份,暂时无法和ta联系!请尽快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创投认证哦。